高考风潮还未过,让小编想起了,在中国绵延1300年的科举制度。今天,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,古代的学子,参加考试的场地,是如何布置的,其中又发生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情。
古代学子于现代基本相同,十年寒窗,只为一举成名。然而其艰辛的程度,要不现在的学子高得多。如今的高考,一年一次,而古代的考试,往往要等待三年的时间。
从隋炀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,一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除,大约存续了1300年的时间,通过科举,大约有10万的进士,百万的举人,从科场走出。
,以至于到了唐朝,科举制度还不完善。这个时期,科举并没有专门的考场,一般借用“吏部”办公区域进行考试。
唐玄宗时期,进行了一点改革,科举考试改为“礼部”主持,专门成立了一个“始置贡院”,作为考试的专门机构。
考试场地,并没有进行改革,还是借用一些政府机关办公产地,或者临时搭建一些考场进行。
根据考试人数的多少,各地的贡院,这样的“号舍”,数量不等,从数十间,到上千间都有。
尤其是清朝时期,背景顺天府贡院,拥有“号舍”10420间,江南贡院更是高达20644间。
一般的“号舍”,都是三面有墙,唯有南面无门,成敞开式,内部宽3尺,深4尺,前瞻高6尺,后墙高8尺,总体的建筑面积,大约有1.3平方米。
即是这1.3平方米的空间,也是一个理论数值,在贡院的建造过程中,由于不常使用,经常会出现偷工减料的事情,导致面积缩水严重,甚至连一床草席都放不下,前瞻矮的于眉毛齐平,考生做不久,就会腰酸背痛。
明清时期,科举考试一般是三年一次,因此“号舍”使用一次后,就会被封存三年。大家试想一下,一间房屋三年无人管理,最后会成为什么景象。
破旧的小“号舍”,试卷还不允许有灰尘,要是出现阴雨天,那更不得了,考生宁愿自己被淋成落汤鸡,也要保持卷面的干净。
科举考试是一场持续性的活动,考生一般会在“号舍”中,待上三天两晚,也就是说,吃喝拉撒全在“号舍”内完成。
明清时期,考试的时间,一般在火热的八月,酷暑难当,饮水和食物很快就会变质。富裕的家庭,可以准备一些月饼、人参、酱瓜等食物,贫穷的学子,也只能带干粮充饥。
由于天气炎热,饮水不干净,食物变质,导致很多学子病死于“号舍”之中。比如,光绪二十八年,就有7个考生,死于“号舍”之中。
值得一说的是,乾隆之前,科举考试都是安排在农历的正月,或者二月,时值隆冬,考生一待就是好几天,白天生活做饭,夜间秉烛照明,还要生火取暖,极容易发生火灾事故。
明朝年间,第一次发生大火,将考卷烧得精光,第二次发生大火,十余名考生,被烧焦,第三次,贡院士兵生火取暖,引发大火,烧死考生90余人。
总之一句话,现生,在这个只有1.3平米的地方,待上好几天,自己做饭,是否会影响发挥,又能考出什么样的成绩呢。